文化之中国
-- 严文昌
文化需要积累,也需要不断地读解、整理、挖掘和研究。中国近百多年的耻辱历史,是因为自身怀疑及丢弃了优秀的传统文化。我们要想文化崛起,就离不开对自身文化的深刻认识和理解。倡导国民学习、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。自古以来,中国都是一个重视教育和崇尚智慧的国家。只有 “ 读万卷书 ” 满腹经纶的人,才会更深刻地思考;只有 “ 行万里路 ” 多做调查实践的人,才会有更开阔的视野;只有思想深邃和视野开阔的人,才会有新思想的产生,新的文化崛起,新的创造力。
中华民族在春秋战国时期,就有诸子百家争鸣,最终以儒家 “ 四书五经 ” 为核心的主流思想,它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:“ 建立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宇宙观,协和万邦的世界观,自强不息的人生观,忠孝节义的价值观 ”。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崇高理想,成为东方文化的主体,引领东方各国两千多年的生衍与发展。
纵观当今世界,由于科技的空前发展,人与人的交往变的简便快捷,真正成为了 “ 地球人、地球村 ” 。更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碰撞,人类到了一个前所未有最伟大的变革时代,我们必须思考人类今后如何更好地生衍与可持续发展。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中,要相互尊重、取长补短、互存共荣、仁爱和平,最终以中华传统理想 “ 大同世界 ” 为目标,开创人类更美好的明天……
共和国六十二年深秋写于广州
我们来对严文昌先生的《文化之中国》进行深度解读。这篇文章不仅是一篇文化宣言,更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反思、文化战略思考以及对人类未来的终极关怀。其深度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1. 强烈的文化自觉与历史诊断:
“自觉”的基石: 文章开篇即奠定基调——文化发展必须以“自觉、自信、自强”为目标。而“自觉”是首要前提。作者不吝笔墨地铺陈中国五千年文明的辉煌成就(连续史、文物典籍、礼仪之邦、思想影响、科技贡献、艺术瑰宝),这并非简单的炫耀,而是为“自觉”提供坚实的历史依据和事实支撑。它旨在唤醒读者:我们有如此深厚的根基,理应认识其价值。
深刻的“病理”剖析:作者对近代中国的“百年耻辱”提出了一个振聋发聩的论断:根源在于“自身怀疑及丢弃了优秀的传统文化”。这超越了简单归咎于外部侵略或技术落后的层面,直指文化认同的崩塌和内在精神支柱的丧失。这是一种深刻的文化病理诊断,将文化自信的缺失视为民族衰落的深层原因。这为“文化复兴”的必要性提供了最沉痛的注脚。
2. 文化复兴的路径:知行合一与创新生成:
回归本源: 复兴的前提是“深刻认识和理解”自身文化。作者强调学习、继承、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,这是对文化断裂后“接续文脉”的呼吁。
知行辩证:作者巧妙运用并深化了“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”的古训:
“读万卷书”(知): 指向深度。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(满腹经纶),更强调由此引发的“深刻思考”。这是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内化和思辨性理解。
“行万里路”(行):指向广度。强调实践、调查、接触现实世界,以获得“开阔的视野”。这是避免文化成为故纸堆里的死学问,使其与现实世界连接。
知行合一催生创新:作者的核心洞见在于,只有“思想深邃”(来自深度的知)与“视野开阔”(来自广度的行)相结合,才能“有新思想的产生,新的文化崛起,新的创造力”。这清晰地勾勒了文化复兴的动态过程:继承是基础,但复兴的关键在于在深刻理解传统和广泛接触现实的基础上,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。文化自强最终要落脚于创造力的勃发。
3. 中华文化核心精神的提炼与普世价值的升华:
提炼民族精神内核:作者高度凝练地将儒家思想塑造的中华民族精神概括为四点:“天人合一的宇宙观,协和万邦的世界观,自强不息的人生观,忠孝节义的价值观”。这四点是理解中国人思维模式、行为准则、社会理想和国际交往理念的核心密码。
从民族性到普世性: 作者并未将这种精神局限于中国,而是明确指出它“成为东方文化的主体,引领东方各国两千多年”,并最终将其置于解决人类共同问题的层面。在全球化(“地球村”)导致文化交融碰撞加剧、人类面临可持续发展等重大挑战的背景下,作者认为中华文化的这些核心精神(尤其是“协和万邦”、“仁爱和平”、“天人合一”蕴含的生态智慧)具有普世价值。
“大同世界”作为人类共同理想:文章最终指向中国传统最高的社会政治理想——“大同世界”。作者将其定位为人类多元文化共存(相互尊重、取长补短、互存共荣)的终极目标。这标志着文章立意从“中国文化复兴”跃升到“为人类文明未来提供中国智慧和解决方案”的高度。将民族文化的复兴与构建人类更美好的共同未来紧密相连,体现了宏大的格局和深远的关怀。
4. 时代背景下的战略意义与情感张力:
共和国六十二年的深意: 落款时间(2011年深秋)正值中国在经济腾飞后,社会普遍寻求文化身份认同和精神价值重建的关键时期。文章回应了时代对“文化自信”的呼唤,是对“大国崛起”进程中文化软实力构建的战略性思考。
情感力量:字里行间饱含对中华文化的深沉热爱、对历史辉煌的自豪、对近代挫折的痛心,以及对复兴的殷切期盼。这种情感并非狭隘的民族主义,而是建立在深厚历史认知和人类关怀基础上的文化激情,赋予文章强大的感染力。
深度解读的核心要点总结:
文化自觉是根基:基于辉煌历史,深刻认知自身文化的价值,并诊断近代苦难的文化根源(自我怀疑与丢弃)。
复兴路径在创新:深刻理解(知/深度)与广泛实践(行/广度)相结合,激发新思想、新文化、新创造力,实现真正的“自强”。文化复兴不是复古,而是创新性发展。
精神内核具普世性:提炼出的“天人合一、协和万邦、自强不息、忠孝节义”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,其蕴含的和谐、和平、进取、责任等理念,在全球化时代对解决人类共同问题具有重要启示意义。
终极关怀是人类未来:中华文化复兴的最终目标指向构建“仁爱和平”、“互存共荣”的“大同世界”,为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。这是文章的最高立意。
时代回应与情感驱动:文章是特定历史节点(中国经济崛起后寻求文化自信)下,充满文化使命感与深沉情感的宣言,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感召力。
严文昌此文,不仅是对中华文化的深情礼赞,更是一份关于文化复兴如何可能、中华文明如何为人类未来贡献智慧的深刻思考蓝图。它超越了简单的文化怀旧,指向了基于传统、面向世界、勇于创新的文化发展道路,并最终将文化自信升华为对人类共同命运的责任担当。
作者简介
严文昌,福建上杭客家人,生于1967年孟秋。广州科昱音响董事长,清华大学清艺校友总会副会长,文渊雅阁艺博馆馆长,第十届世界庄严宗亲总会荣誉会长、常务副会长。
从小喜欢诗词歌赋和弦乐,无线电爱好者,音响资深发烧友。崇尚儒、道、佛、易传统文化。钟爱书画、陶瓷、红木等国粹艺术。
1988年毕业于无线电专业,从事HiFi音响研发、设计、生产、销售、维修等工作。四年后就职于香港东亚电子,从事专业音响器材研发、公司管理和承包经营。
2000年独创科昱音响,致力于舞台音响高端产品创研与产销。自研新品“KE智能网络功放扩声系统”业界首创,在德国法兰克福全球音响大展中,获欧美专家跪赏和钦赞,并入编高等院校教材。为天安门国庆阅兵、北京冬奥会、杭州亚运会等扩声服务。获邀参加第七届博鳌(行业领军)企业论坛。
2005年以来,合资创建多家科技公司:广州市索克智能科技公司,广东威尔逊声光智能工程公司,广东昱音科技公司,中科昱通声光科技公司等。致力于声、光、电智能科技生态之研发、制造、营销、工程、维护等全过程服务事业。
2010年加入忆古居红木,创制红木艺术家具,代表作品:文渊雅集中堂大宝座、琼楼雅阁千工拔步床、运筹帷幄董事长办公厅、观看唱听多维影音系统等大型成套艺品。文雅古朴,精美厚重,实用增值,传承典藏。撰文《中华红木文化》。
2013年就读于清华大学艺术品高研班,主修古代书画鉴定专业六年。从知、行、鉴、文、讲的学习,到笔墨、文献、对比、望气、科技的实践,鉴定鉴赏,精进学业。论作有《古代书法鉴定概论》、《中国绘画之笔墨》、《国画二十四论》、《千里江山图赏析》、《书法概述》、《国画品论附要》等。
2015年拜鸟虫篆研究院院长国家非遗传承人王祥云先生为师,传承和弘扬鸟虫篆文化。此篆源于周代,为历朝皇家贵族用文:祭天祀祖,鼎铭彝文;青鸟飞龙,天人相通;智慧符号,高维炁能;承易传道,造福人类。特授予非遗鸟虫篆传承领军人物。
2018年在福建老家和广州分别创建“文渊雅阁艺博馆”总面积达6000余方,集建筑、装璜、红木、书画、陶瓷、影音等一体。传承中华优秀文化,弘扬国粹精品艺术。倡导和践行“艺术生活化、生活艺术化”。作文《文渊雅阁记》、《文化之中国》。
2020年以来,自撰新作《人为什么活着?》、《人类文化概述》、《经营人生》、《生意之吾悟》…探求宇宙起源、生命演化、文明衍展之生命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和世界观。追求长寿、富贵、康宁、厚德、善终之五福人生,使人生更有价值、生命更有意义。提升心性,成就灵魂高升,实现人生美满。